所在位置: 首页 > 乡创空间

扎燕风筝大师费保龄:千年技艺却后继乏人

时间:2021-10-13 10:02:32来源:搜狐作者:糯米仓 点击:

  “儿童放学归来,忙趁东风放纸鸢”。在很多人记忆中,小时候都曾有过一只“插翅难飞”的风筝,放学后去放风筝,外出游玩放风筝……

  可能是自己手工做,亦或是父母为了让小时候的你开心而做的,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而制作,一只小小的风筝也承载着珍贵的童年记忆。

  还记得放风筝时,不管怎么抛向高空,还没来得及放线,风筝就已经瘫倒在地,然后继续放,继续拉风筝线。
 


 

  2004年,北京奥组委将费保龄设计的“曹氏风筝雏燕”五件作为奥运会指定商品。要问费保龄老先生是谁?在众多做风筝的工艺大师中,费保龄占据了很多个第一。以个人制作的风筝进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的,他是第一人;由中国邮票公司出版风筝邮票的,他是第一人;以风筝制作技艺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他还是第一个。自学而成一代大师的费保龄,无疑是北京风筝制作艺人中的翘楚。

  追溯风筝起源

  风筝在中国的起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彼时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后来人们在风筝上系上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故称“风筝”。
 


 

  随着纺织造纸业的发展,后期逐渐形成以北京沙燕风筝、天津软翅风筝、山东长串风筝、南通六角板鹞与广东灵芝风筝为主的五大流派。

  而居于五派之首的北京沙燕风筝,正是以曹(雪芹)氏风筝里的扎燕儿风筝为代表。曹氏风筝是根据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复制出来的风筝工艺,起始于乾隆十九年左右。《南鹞北鸢考工志》详细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技艺,每种都绘有骨架图、彩图,并配有扎糊诀和画诀,图文并茂,实属罕见。
 


 

  30余年还原《南鹞北鸢考工志》

  北京放风筝的人里面有一位叫孔祥泽的。他的手中有一份传说是曹雪芹写的《南鹞北鸢考工志》的手抄本。1963年的春天,刚做过胃部手术的费保龄有了两个月的病假,天天到广场去放风筝。这天,孔祥泽走到正仰头放线的费保龄身边,对他说:“您这个活真好。”当时,费保龄放的是一个五尺长的半胖燕儿,是按照当年王四的风筝活做出来的。费保龄一听有人夸他的风筝很高兴。他抬头看看孔祥泽手中拉着的线,说:“您这活不是金老爷子的吗?”这是行家夸人,一下子就能说出对方的出处。孔祥泽大喜。于是他便邀请费保龄和他一起来复制《南鹞北鸢考工志》手抄残本上的风筝。

  要把只是简略写意的扎制歌诀和在30年前用铅笔拓描的图谱,还原成色彩绚丽、撒手就能上天的活物,谈何容易?两个人就这样开始了一项历时30多年的伟大工程。
 


 

  有过做手工活经验的人都知道,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一件活很容易,想怎么做都成。但要按照别人给的样子做,那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孔祥泽的誊抄版本上面记有21种扎燕风筝的制作方法,其中分为扎糊法和画法,这些扎法和画法都是用歌诀形式表现出来的。费保龄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照着风筝谱上的扎诀和画诀做出了几只风筝。

  风筝复制工作虽然进行得很顺利,但费保龄并不是那么容易满足的人。他发现,用现有的风筝绘画元素虽然可以再现曹雪芹的风筝谱,但那些画诀中的文字里面所蕴涵的东西,难以用现成的东西原样照搬。
 


 

  “眉心夔纹翠点碧,眸外花颜红润玉。”这句歌诀好理解,是说燕子的眉心要画上夔纹和翠绿色,眼球外睑用红色。“琴瑟凝歇曲似终,降幅缤纷舞又起”这句又怎么理解呢?“曲似终”怎么落实在画面上?多少个夜晚,费保龄的脑袋里的燕子一直没有栖息。
 


 

  一天,当他看着手中的风筝在天空中远去时,他猛然间悟到这句画诀的真谛!扎燕的燕翅和燕尾上的羽纹原本是画成直直的线条的,这不对,应该要改画成曲线形的。就如同美女赵飞燕身上所穿裙子上的花纹。以前人们放的风筝大,在放风筝的时候,会在风筝线上续一些做成锣鼓、风琴这般的小物件上去。它们随着风筝飘飞发出很动听的声音,如演奏乐曲一般。当风小的时候,在瘦燕上带的锣鼓、风琴声音会渐渐弱下去,给人的感觉就如一只曲子即将演奏完毕。而赵飞燕裙子上的花纹随着距离的变化,使人视觉上感觉它们在旋转着一点点收拢,而花纹中那些红色的蝙蝠又如桃花瓣一样犹自盘旋、飞舞。什么叫画意诗情?这就是。
 


 

  2006年,耗费了两位老人无数心血的《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终于在内地出版,书中有费老所绘的6种73幅扎燕风筝图谱,并配以画诀、扎糊诀以及制作曹氏风筝的示范。这本书在2007年德国莱比锡世界图书博览会上,被评选为“世界最美的书”。

  费保龄说,传承不是倒退,只是得有人知道我们的前辈,得知道它过去是怎么做的,现在是怎么做的。他并不担心风筝技艺会失传,因为真善美的东西,总有执着的人坚持着,风筝就是这样。费保龄老先生收过很多徒弟,但是如今还在做风筝的人却寥寥可数,承袭曹雪芹风筝技艺的老人们也相继离世。这一门千年技艺,陪伴了我们走了那么多的寻常岁月,承载着天真烂漫的记忆,带给我们那么多快乐,难道真的要让它沉睡吗?
 


 

  如今,费保龄大师已经离我们而去,纪念最好的方式,就是传承,不让技艺中断。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所有:农媒融视(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中央广播电视总网星光影视制作基地 北京市大兴区新媒体大厦20号楼 
京ICP备2022032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