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説事拉理

郫都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模式探索

时间:2020-04-28 19:59:22来源:四川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作者:张克俊 黄斌涌 付宗平 宋静 点击:

  张克俊 黄斌涌 付宗平 宋静

  四川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局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郫都区位于川西平原腹心,地处西南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市近郊,距成都市区1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生态环境优美,市政设施完善,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突出,有“银郫都”之称。近年来,郫都区凭借良好的区位和基础,通过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采取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股份合作型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取得了较大成效。2017年全区集体资产总额达6.51亿元,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了8350万元,较之2016年的6927万元增长了21%,集体经济上百万的村达到20个。郫都区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形成的“1+4+3”模式,为四川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子提供了很好借鉴。

一项产权改革

激活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内生动力

  实践证明,产改和股改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法定权益,是全面推动农村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逐步建立现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的有效途径。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明晰产权,郫都区结合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需要,深入开展“三资”清理,积极探索以构建股份合作制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以土地为主的股份合作制试点改革全面展开,并逐步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过渡。全区142个村1594个社,已经完成清产核资132个村1508个社。通过民主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明晰产权归属,公平折股量化,成立65家村集体管理公司,已经完成股份量化117个村1388个社,股份量化成员数26.5万人。其中以战旗村为示范,重点探索了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等权利,其进城落户人员权益保障获公安部高度评价。青杠树村重点探索了农村集体经济与各类经营主体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方式抱团发展,该村与社会企业组建的香草湖景区管理公司,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实现年收入800万元。评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 关键要看改革是否维护了农民权益、是否给农民带来收益。从各村改革情况来看,大多数村摸清了家底、赋予了股权,有45%的村民领到了集体股权证。

四种模式探索

寻求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新路径

  ——“就地取材”增添集体经济新效益。郫都区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在集体产权确权登记的范围内,将未确权到户的农村集体耕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资源,房屋、建设用地、基础设施等经营性资产作为确权登记的对象,经过确权后组织各村级党组织,引导村集体和群众把集体和个人闲置的土地、资产等自然资源及政府投资兴建或购置的房屋、道路、基础设施等进行资产评估,向辖区内具有发展前景和优势的经济组织入股,获取收益,从而把农村闲置和低效的资金以及“沉睡”的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就地取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效益。例如青杠树村凭借良好的区位和土地、水、林等自然资源,通过土地整理、新村建设,开发利用田园风光发展乡村旅游,拉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异地置业”拓展集体经济新空间。针对部分村缺乏资源优势、没有产业发展空间,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点的状况,郫都区积极引导村党组织整合集体、个人、财政资金,在市区商业发达、物流交通便利区域购买门面、商铺等固定资产用于出租和经营,参与中心城区停车场、旅游项目等建设,让村集体从狭隘的空间走出来,在异地优势产业中占有股份、获取收益,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如土地村采取区、乡(镇)、村三级共建模式,以乡镇为单位,集中在城区、集镇、经济开发区、农业园区统一规划建设经济实体,如专业市场、商业门面、物业店面、特色小区、标准厂房、仓储中心、停车场等,建成后产权由乡(镇)“三资”办统一管理,经营收益全部归村集体,通过物业租赁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创办实体”开辟集体经济新财源。郫都区各级党组织抓住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借助“陌上花开”“春华锦田”“天府·稻田四季”等项目的实施,引导村集体和农户推动项目建设,将土地提留、房屋征收补偿等资金整合,在平等自愿、风险共担的原则下,领办和创办经济实体如集体资产经营公司、股份经济合作社等,打造集川西民居、特色林盘、农耕文化、农业体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第六产业”。通过组建经济实体把政府、企业、农民、社会资本集中整合到优势产业上,获得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收入,开辟集体经济新财源。如战旗村村集体以牵头组建或直接兴办等方式成立经营性村办企业,在特色农产品和初、深加工及包装物流冷链等方面做文章,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因地制宜兴办一批工业、农业、旅游等方面的实体企业,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注入源头活水。

  ——“抱团发展”形成集体经济新合力。实现抱团发展既能防止“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零打碎敲”,又能节约土地资源,发挥规模集聚效应。郫都区按照“村村联建”“村企联合”“村居联动”的方式,积极整合辖区党建资源、社会资源、产业资源,采取集体和农户土地、资金入股企业和合作社等方式,使农户、村集体和企业“抱团发展”,建立利益连接机制。通过党组织牵头,以党建资源的整合带动发展外部资源的整合,形成集体经济新合力。通过抱团确立发展项目,尽可能地放大资金、资产、资源的效用,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确保持续的经营性收入,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如农科村、青杠树村、战旗村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政策、资源优势,将区域内各村的零散资源整合打包,引入“大项目”入驻,积极推广“村党组织(村经济实体)+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富村带穷村等“抱团”发展模式,结对帮扶,示范带动,实现共富共赢的目的。

三大机制创新

构建集体经济发展强力保障

  ——构建选优配强“一把手”的组织机制。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好与坏,关键在于选出一个好的班子。郫都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都有一个好“班长”带头,这个班子的带头人村党组织书记一般都具备“讲奉献、本领强、品行优”等特征。郫都区在村党支部班子的配备中,综合考虑年龄、经历、性别、党派、专业等方面因素,做到合理搭配,重“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不简单以年龄划线,不搞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年龄层层递减和“一刀切”,既注重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各条战线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进入班子,又注意保留一些经验丰富、事业心强、工作得力、年龄较大的干部,发挥好各年龄段干部的作用。配强“好班长”,核心是敢担当有作为。郫都区把那些敢于担当、善谋全局、清正廉洁的“狮子型”干部果断选拔到“一把手”岗位上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创造力。这个“一把手”关键还有一个“好头脑”,观念新、懂经济、善管理、会致富、能带富,在关键时刻能够出点子,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上能够发挥他们“人缘广、门路多、信息灵”的优势。郫都区的实践证明,能带头致富的便是“才”,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便是“德”,只有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选好党支部一把手,才能确保村级集体经济蓬勃持续地发展。

  ——建立“三资”信息化的监管机制。郫都区坚持将监管制度建设作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保障,注重用制度管人、管权、管资产,实行集体资产重大决策、项目建设、运行管理、财务收支全面公开,把集体经济做成“阳光事业”。通过建立健全“三资”信息化管理系统,科学指导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管理和使用,强化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监督管理。目前,全区14个镇全部进入“三资”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率100%,该系统实现对集体资产运行情况的实时查询、实时分析和实时监管,全面实现全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工作流程化、管理电子化、信息公开化,村上使用的每一笔资金由乡镇财政所审核,每个月及时公开使用情况,做到公开透明。三道堰镇成立了“三资”代管中心,实施严格的村组财务管理制度,1万元以上的报销票据由乡镇长签字;6000-1万元的报销票据由分管副乡镇长签字;6000元以下的报销票据由村主任签字,所有票据均由乡镇上设立的财政所审核,大额支出由聘请的第三方财务顾问审核。这些表明,郫都区集体经济运行管理日趋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总体情况较好。就调查的情况来看,村民和村干部对当前集体组织的经营管理总体上比较满意(非常满意占11%,比较满意占47%,基本满意占32%,不满意占10%)。通过健全村级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机制,完善“三资”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党务、政务、财务、村务公开制度,加快了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平台建设步伐,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

  ——创新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机制。郫都区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列入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规划中,党委、政府根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指标,组织职能部门抓好实施,并从信息、人才、技术、立项等方面给予帮助。在资金和政策支持方面,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用于集体经济薄弱村转化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开发项目的补助,以及对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的考核奖励。在项目规划、土地使用、享受相关产业政策、融资担保、税收减免、增量返还和奖惩激励等方面,出台了更加开明的政策,制定了更加有力的措施,在政策许可范围内给予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最大的支持。在村级事务方面,理清村级组织的财权和事权,按一定比例加大对农村道路养护、卫生保洁、绿化等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统筹村级班子成员工资报酬,切实减轻村级组织的开支压力。

  (作者张克俊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所有:农媒融视(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中央广播电视总网星光影视制作基地 北京市大兴区新媒体大厦20号楼 
京ICP备2022032679号-1